不过,尽管王阳明对两种方法都持开放态度,但四句教真正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方法论上的选择。更重要的是,它提供了一种本体论上的洞见——关于人的本质、关于心与物的关系、关于如何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光明。这才是四句教真正引人注目的地方。无论选择顿悟还是渐修,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内心的觉醒和超越。
钱德洪附记
【原文】
先生初归越时,朋友踪迹尚寥落。既后四方来游者日进。癸未年已后,环先生而居者比屋。如天妃、光相诸刹,每当一室,常合食者数十人,夜无卧处,更相就席,歌声彻昏旦。南镇、禹穴、阳明洞诸山远近寺刹,徒足所到,无非同志游寓所在。先生每临讲座,前后左右环坐而听者,常不下数百人。送往迎来,月无虚日。至有在侍更岁,不能遍记其姓名者。每临别,先生常叹曰:“君等虽别,不出天地间,苟同此志,吾亦可以忘形似矣。”诸生每听讲出门,未尝不跳跃称快。尝闻之同门先辈曰:南都以前,朋友众游者虽众,未有如在越之盛者。此虽讲学日久,信孚渐博。要亦先生之学日进。
感召之机,申变无方,亦自有不同也。
【译文】
先生刚回到越地时,他的朋友还不多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从四面八方来拜访他的人越来越多。癸未年以后,围绕在先生周围居住的人已经密密麻麻了。像天妃、光相这样的寺庙,每间屋子常常有几十人一起吃饭,晚上没有睡觉的地方,大家就轮流坐着休息,歌声从早到晚响个不停。南镇、禹穴、阳明洞等附近远近的寺庙,只要步行能到的,都成为了志同道合的朋友的聚集地。每当先生开讲座时,前后左右围坐听讲的人,常常不少于数百人。迎来送往,每个月都没有空闲的日子。甚至有人陪伴在先生身边一整年,先生都不能完全记住他们的名字。每次分别时,先生常常叹息说:“你们虽然离开了,但仍然在天地之间,只要我们志同道合,我就可以忽略我们的形体差异了。”学生们每次听完讲座出门,都跳跃着称赞不已。我曾经听同门的先辈们说:“在南都以前,虽然也有很多朋友一起游玩,但从来没有像在越地这样盛大。这虽然是因为讲学时间久了,信誉逐渐广泛。但更重要的是先生的学问日益精进。他的感召力,灵活多变,也有其独特之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