谱牒真正成为一门学科,却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以确立和定型的。当时谱学盛行与门阀制度确立息息相关,所谓“官之选举,必由于簿状;家之婚姻,必由于谱系”[25]。时精于谱学者,史不绝书,尤以贾氏、王氏为著。贾氏一门,世传谱学。东晋太元中(376—384年),员外散骑侍郎贾弼之“笃好簿状,乃广集众家,大搜群族,所撰18州116郡,合712卷。凡诸大品,略无遗缺,藏在秘阁,副在左户”[26]。弼之以其业传子匪之,匪之传子希镜,“希镜三世传学,凡十八州士族谱,合百帙七百余卷,该究精悉,皆如贯珠,当时莫比”[27]。希镜又传子执,执传其孙冠。自弼之至冠,贾氏数代皆有著述,弼氏撰《姓氏谱状》712篇,希镜撰《姓氏要状》15篇,执撰《姓氏英贤》100篇,又著《百家谱》,冠作《梁国亲皇太子序亲簿》4篇。贾氏谱学,特受时人器重,如刘宋太保王弘、领军将军刘湛并好其书,“弘日对千客,不犯一人之讳;湛为选曹,始撰百家以助铨序”[28]。王氏谱学,源于贾氏。梁武帝留意谱籍,乃诏令王僧孺改定《百家谱》,其东南诸族别为一部,不在百家谱之数,凡集《十八州谱》710卷,《百家谱集抄》15卷,《东南谱集抄》10卷。《隋书·经籍志》著录该时期的谱牒种类繁多,数量惊人,详见本章第一节。唐末五代以后,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,谱学也日益衰微,但作为一门学科,谱学却一直在史学园地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。
相关影视:3d动漫网站在线观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