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顾既往,自无愧于历史;瞻望前程,当有为于未来。中国史学在21世纪要取得更大的成就,这需要中国史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,团结奋斗。
[1] 原载《深圳特区报》,1998年11月16日。
20世纪中国史学及史学名著[1]
20世纪的中国史学,在国内、国际的特殊历史条件下,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和更新,造就出众多著名史家,产生了许多史学名著,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写下极其光辉的一页。从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总相来看,一般地说,史学名著的产生是跟一定的史学思潮相联系的。具体地说,凡一种有影响的史学思潮,大都会有反映这一史学思潮的代表作;反之,凡一种史学名著,总是集中地反映了某一史学思潮。在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过程中,思潮、学派很多,而影响较大的有“新史学”思潮、新历史考证学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。
“新史学”思潮发端于20世纪初,延续至20世纪40年代。梁启超于1902年发表《新史学》,是为这一思潮的滥觞,章太炎、夏曾佑、陈黻宸、朱希祖、何炳松等起而呼应。《新史学》在批判“中国之旧史”有“四蔽”、“二病”的基础上,着力于“史学之界说”,提出“历史者,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”的崭新命题。梁启超以进化论为武器,倡言建立“新史学”,对推进中国史学走向近代的历程,产生了重大作用。不久,夏曾佑写出了《最新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》(30年代改称《中国古代史》),即“新史学”的最早的产品之一。20世纪20年代,梁启超先后写出了《清代学术概论》、《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》、《中国历史研究法》等,是了解、研究学术史和史学理论不可不读之书。